发布日期:2024-08-13 22:08 点击次数:140
东营市是山东省盐碱地主要分布区之一,2022年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委批复山东省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试点在东营市具体实施。东营试点项目分布在40个片区,总面积17.98万亩,其中拟开发耕地后备资源6.39万亩,计划新增耕地3.48万亩以上;改造提升盐碱耕地11.59万亩。截至目前,2023年、2024年实施的33个片区已全部开工建设,整体施工进度达到64.7%,其中15个片区施工进度超过80%。
开发利用盐碱地对于守牢守住耕地红线具有重要意义。在试点实践过程中,东营立足滨海盐碱地特点,积极研究改土、改种、改水的新技术、新模式,东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何宪卓分享了东营市在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的有效做法。
首先是突出“地种相适”。一方面,坚持“改土适种”。针对滨海盐碱地“盐、板、瘦”的实际,探索构建“节水、控盐、减肥、降药、保育、增效”的盐碱地绿色治理技术体系。创新“封域双层暗管排盐技术”,开展小麦、玉米轮作,两年实现“吨良田”。另一方面,推进“优种适土”。牢牢攥紧种子“芯片”,筛选培育耐盐碱作物新品种55个,审定耐盐碱作物新品种4个。试种的“农大761”耐盐碱小麦亩产突破1140斤,“济麦60”新品种在3.3‰盐碱地上亩产达到1023斤。
“如何利用有限水资源实现改碱压盐和种植效益最大化,是试点工作必须突破的重大课题。”何宪卓介绍,东营市突出“以水定地”,大力推行节水技术,采取滴灌、喷灌、微咸水灌溉技术和次生盐渍化防控技术,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突破“垄作滴灌水肥剂一体化精准控盐”技术,与常规的灌溉方式相比节水、节肥均达到30%以上。
在“科技引领”方面,东营市充分发挥黄三角国家级农高区科技创新龙头作用,牵头搭建包括黄三角农高区总部,东北、西北、华北3个分中心,全国16个综合试验台站,N个盐碱地特色产业创新基地的“1+3+16+N”协同创新体系。目前,国家盐碱地中心总部已汇聚48家高校院所,实施重大科技项目84项,取得科技成果226项,突破转化关键核心技术23项。
东营市还把“数智融合”作为试点工作的规定动作、硬性要求,坚持用科技手段驱“盐”化“碱”。科学布设土壤监测传感器,精准掌握指标变化,打造数字土壤。建设集数据汇集、统计分析、预警决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盐碱地智慧监测平台,通过在线监测分析,精准计算土壤供肥量、农作物需肥量和地块灌溉量,为盐碱地综合治理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何宪卓介绍,东营市坚持“建管并重”,对工程建设和后期管护并重,将管护费用纳入项目总投资,一体测算、保障来源。提前编制种植与管护方案,明确管护主体与管护责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科学确定改良期到稳定期的种植模式和技术指导意见,运用深耕深松、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农艺技术,防控土壤次生盐渍化。
东营市还在全国率先编制《盐碱地现代高效农业规划》正规股票杠杆公司,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大豆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着力培育盐碱地特色农业。特别是打造盐碱地特色大豆产业集群,制定发布全国首个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地方标准,相关做法得到农业农村部的肯定并予以推广,突出“产业富民”。
Powered by 永华证券_配资炒股详情_线上炒股按月配资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